为深入学习弘扬红色文化,宣扬百年光辉红色历史,用好红色资源,深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以及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M·M学习研究会组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“忆党史绝代风华,悟青春奋斗使命”红色剧本杀活动。此活动为2023年度大学生M·M学习研究会院级分会品牌重点支持活动,活动以剧本杀这一独特的演绎方式带领同学们穿越了历史时空,走进峥嵘岁月,感悟红色文化,致敬革命先辈,汲取奋进力量。
自11月8日活动开展以来,同学们先后参与了《风声之独白》与《末班车》两场剧本杀活动。两个剧本均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大背景,其中,《风声之独白》讲述了1941年各大爱国人士为挽救在日寇铁蹄下岌岌可危的杭州城,在各种势力间盘旋斗争的故事。《末班车》则聚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,多方势力齐聚末班车上,不畏牺牲只为摧毁日寇制定的“末班车”行动计划的故事;两场均选取历史意义重大、情节冲突激烈的事件进行改编,部分人物角色还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的事件为原型,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在革命年代,先辈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、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。
活动第一阶段以院内体验的形式开展,本次活动演绎了《末班车》剧本。同学们在分配角色以后,迅速进入状态开始认真阅读角色故事,认真思考应当如何完成自身“所带任务”。随着情节的推进,同学们渐入佳境,已然成为了剧本上的那个人,开启了一轮又一轮严谨缜密的推理。
大家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但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极其艰险的社会环境。为了解开谜团、找出幕后真凶、赢得己方阵营的胜利,在主持人的引导下,同学们纷纷化身大侦探,运用各类不起眼的手势、接头密码等与同伴通力合作,尽力扭转情节发展。整个游戏过程紧张刺激,充满了悬念和惊喜。
活动结束后,主持人揭晓了角色背后的历史原型以及他们的故事,同学们听后感慨万千,深感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,也对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活动第二阶段以联动形式开展,校M·M学习研究会部分成员于12月3日参与了红色剧本杀活动。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剧本杀主持人的带领下,大家共同演绎了《风声之独白》剧本,从一开始的陌生与拘谨,到彻底沉浸式地与角色“融为一体”,为其发声,大家在角色扮演和紧张激动的推理过程中,深入了解着革命年代的社会风貌、人物关系和思想斗争,追寻先辈初心,体味家国情怀。
本次“忆党史绝代风华,悟青春奋斗使命”红色剧本杀活动以《末班车》、《风声之独白》为本,在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的同时,也让同学们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认识。革命历史不能忘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坚定信念,努力奋斗,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,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,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奋斗征程!
这次活动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剧本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演绎、感受红色历史的方式。不同于以往的单向化信息传递,大家在剧本杀活动中能够更主动地去探索“当年历史”,红色历史也变得鲜明、具体了起来。活动中我扮演的是一名临危受命,需要帮助我方“农夫”同志顺利从日伪阵营夺取藏宝图的抗日战士,无法立即辨认车厢内究竟谁敌谁我、对接暗号总是受到干扰、藏宝图有真有假……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先辈们当时面临的极大艰难处境,也让我更钦佩于先辈不畏牺牲、对党忠诚的革命品质。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这种活动。
——胡文静
团学组织的红色剧本杀《风声》不单单是一次学习之余的放松娱乐,更是一次与上世纪革命先辈共情的宝贵机会。我抽到的角色是白沧浪,他是一位拥有家国情怀的热血青年,他身上彰显出了果敢和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。以及其他几个角色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,而他们也有共同点,那就是反抗外来侵略。《风声》带领我们切身感受了当时日本侵略动荡的时局,感受了革命先辈们反抗外来侵略时的困难与危险,也更深刻地感受了爱国情感和抗战精神。总之,我认为团学组织的红色剧本杀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。
——曲慧敏
作为主持人,我能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观察整部剧本的进行,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在当时那种黑暗压抑的环境下,在那种紧张窒息的氛围里,革命先辈以流血、牺牲的代价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建立。在风云诡谲的剧情演绎和推进下,故事的真相慢慢水落石出,而成败也往往在一时之间。这更使我对当时先烈们艰辛和不易的理解更加深刻,红色剧本杀的意义也就在于此——让今天的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新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,能有今日的成就来自于何?来源于谁?答案显而易见——英雄先烈。
——王耀鹤
初拿剧本,望着自己“大汉奸”的身份略感疑惑,随着剧情推进,一便明朗起来。我为角色白昆山自幼被土匪抄家与弟弟相依为命而悲痛,为其重病缠身对心仪之人克制的爱意而动容,更为其不惜牺牲性命奉献革命事业而叹服。家国飘摇,日寇猖獗的年代,是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撑起了中华民族之未来,他们或冲锋,或潜伏,或斡旋,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民族抗战热情。“千万人有千万条路,愿我们都能走到路的终点。”
——赵雨彤